Monday, March 26, 2007

[Roadmap] 迟到半世纪的民调

《路线图》之一: 迟到半世纪的民调


1.什么?

马来亚要50岁了,50知天命;马来西亚比较少年,也要44岁了,40不惑。每个人都在谈要怎么庆祝和反思。如果你问我,我们应该送什么给她做生日礼物?什么是别人有她没有的?这个清单可能会长过东姑阿都拉曼路,我在这里就不贪心,只挑一样:定期的政治民意调查。

在英国,备受伊战与“卖爵”丑闻困扰的工党声望江河日下,在Ipsos-Mori的一月民调中,只有24%受访者满意政府表现,保守党以39%对35%支持率领先工党,工党比2005年流失了3.5% 支持。在美国,5个主要民调的平均数显示,布什总统的满意度在2月16日掉到36。9%的新低。日相安倍今年1月的支持率,根据《日经》民调,也降3点 到48%,而不满意度则增1点到41%。

你会说,这些都是民主先进国,有民调不出奇。好吧!台湾马英九被起诉后,根据《联合报》的民调,其声望从11月的52%升到62%。在香港,城市智库2月所作的民调显示,虽然特首是小圈子选举,曾荫权仍然在民间以61%对24%的支持度压倒民主派梁家杰。

离马来西亚再近一些,根据Assumption大学年初的民调,泰国军政府的支持率在新年爆炸案后从早期的9成掉至48.5%。菲律宾社会气候站(www.sws.org.ph)民调显示,阿罗约总统的净满意度从2004年8月的+12点一路败退到去年11月的-13点,未曾转负为正。印尼民调局(www.lsi.or.id)的数据显示,现任总统苏西罗与其他对手的支持率差距,已从去年10月的51%对33%,拉开到12月的56%对34%。

回到马来西亚,阿都拉在2004年初人气最旺时,有多少支持率?马哈迪在1995年声望最高的满意度又是多少?安华在1998年9月时得到多少支持?三人现今的民望走势如何?为什么我们答不出这些问题?以购买力均数(PPP)计算,马来西亚人均收入是泰国的1.5倍左右,是菲律宾与印尼的2倍多,为什么马来西亚人tak boleh有民调?

2.为什么?

为什么民调那么重要?因为它是现代民主健全运作的必备条件,就像现代经济不能没有股市一样。犬儒者把代议民主看成“民选独裁”(elected dictatorship),认为公民只能4、5年做一次大爷,投票后又恢复任人宰割的处境。这种看法相当程度漠视了两种机制:中期选举与民意调查,对当代民主体制的补足。

中期选举可以是总统制下的国会选举,可以是与中央、联邦选举错开的地方选举,可以是个别选区的补选。选民可以不管所选公职的本来意义,径自把它当作行政权或上层政府满意度的变相(全国或局部)公投,以此逼使前者重视民意。中期选举越多,所选公职越重要,总统/上层政府就越受制约。其作用就像期考,期考分数比重越高,学生就越不敢等到年终考试前才来抱佛脚。(在马来西亚,目前只有砂劳越州选举和零星的补选,所以功效不彰。)

中期选举虽然能够对当政者产生警示作用,总不能一头半月就选举吧?事实上,选举太频密,像在美国或瑞士,投票率就会偏低,因而挫败举办选举的用意。相对于选举,民调一般只需要随机抽样调查1000多位受访者,便能作出相当精确的预测,因此可以很频密的进行。而调查的问题也可以根据时势调整或增删。在制约政党与政客行为上,民调因此与中期选举相辅相成。有中期选举,民调自然更多;然而,就算中期选举不频密或者不重要,民调仍然能够鞭策朝野政党。虽然一些政治人物如布什与布莱尔在伊战等课题上会逆民意而行,他们绝非不在乎民意,其同党政治人物—尤其是有意接班者—更加在意。

为什么民调要定期呢?其实一次民调与下一次民调之间,不必非要准准30天、45天或90天等不可。重点在于每一次民调应该尽量用同样方法,问题也应大致相同,以便能看到长期走势并做出比较。

独立中心 (merdeka.org) 最新公布的一项民调显示,60% 的华裔选民,32%的巫裔选民和33% 的印裔选民将在来届大选投选在野党。许多朋友很好奇:如果国会明天解散,国阵会输掉多少华人区?撇开选民分布和选区情势不谈,没有人知道答案。2004年时,虽然华人对在野党的支持明显比较低,没有人知道到底比60% 低多少,因为独立中心当时没有问同样的问题。

阿都拉现在成立了Pemudah特工队,把郭鹤年、沈联涛等招揽进伊斯干达经济特区顾问团,股市总市值开年破兆,会有多少成的华裔选民回流呢?如果独立中心或其他民调机构不在大选前再问同样的问题,我们就不会知道。

民调要“定期”做,而不是发生什么大事才就量身定做一套问卷,其实也最有政治智慧。想想看:如果专挑政府政绩良好时作民调,自然是万方喜悦,但这样的民调除了“擦鞋”有什么意思?反过来说,如果专挑政府诸事不顺时才来做民调,其公信力乃至动机,难免都要被执政党质疑。“定期”做,当政者声望就会像股市有起有落,得民心时肯定了民调,失民心了再来否定就会自己失去公信力。

3.怎么?

民调是非常技术性的工作,怎么抽样、怎么访问,都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调查员与访问员去做,才会有公信力。问题的设计与分析,委托单位则可以选择要不要自己进行。外国的民调一般都有盖勒普、Mori、YouGov 这类独立的民调机构,大学或者媒体的民调单位进行。

在马来西亚,独立中心从2001年开始运作,6年来受政府机构、外国基金会、政党等委托进行各种民调,已然确立其地位。严格说起来,就算扣掉新闻局与情治单位多年来悄悄在做的秘密民调,马来西亚也并非没有民调。马来西亚缺乏的是,“定期”并且愿意把数据放在公共领域(public domain)的民调。技术上既然做得到,问题其实只剩“钱”一个字。

民调要花多少钱呢?以电话访问1000多位受访者的民调,一年如果只做四期,大概要花上马币10到12万之谱。

那么,应该谁来做呢?谁都可以,而且多多益善。因为民调本身不是价值中立的,技术上甚至可以通过问题和发问方式影响特定答案,因此民调(委托或执行都好)单位绝对不应该止于一家。讲得白一点:支持“新经济政策”的组织问“你是否认同国家有义务继续扶持贫穷群体?”,反对“新经济政策”的团体则要问:“你是否认为新经济政策成功扶助了一般贫穷人士?”

说到底,民调除了帮助认识民意,其实也是借民意争夺正当性的工具。当不同的团体都玩民调,大家互相检验彼此的调查方法,尽管大家调查的结果仍会有些出入,“引导”或“折视”民意的空间就会越来越窄,真正的民意行家都大致知道。

4.为什么不?

独立的意义在于公民当家作主,纳税人有权选出其代表,参照前者意愿来管理国家。从这个角度去看,就像独立时“国家”规定要有“选举”的机制,“公民社会”当时也应该建立“民调”的机制。当然,50年前,以当时社会或社会科学的发展而言,这可能稍嫌奢求。为什么,50年后的今天,为什么马来西亚可以有东南亚最大的机场、最高的建筑物、最新的行政首都,还没有定期的政治民调?

本来大学和媒体是进行民调的理想单位,但在本国国情下你我都知道为什么他们不会做或者不适合做。政府单位和在野党偷偷作民调却不愿公布的原因也可以明白。然而,为什么公民社会团体也都没有人做呢?

前面说了,民调有影响民意、争夺正当性的功能。华团既然已经没有历史条件高举什么宣言与诉求,民调其实便是便宜、好用又安全的武器。举例说,政府拒绝增建华小、在发展拨款上亏待华小,每年让华社消耗多少精力去争取哀求、捐输多少资源来自强不息。边缘化华小的说辞不过是母语教育危害国民团结。

想想看,如果民调显示90%华裔、70%印裔和55%巫裔不认同这种说法,季季如此,甚至节节上升,政府要用什么理由来和主流民意对抗?皇亲国戚就算不爽,能够叫千余万公民收回这些“破坏国民团结”的“极端看法”乎?每年花10-12万元来换取这种民意的背书,这种公关费难道不值得花?以董总、华总、商联会这些组织来看,除以13州,每个属会还花不到8千1万元!身负华小存亡重任的教总有43个属会,每个属会的负担更少,每年花不到3千元,岂有难哉?就连校长职工会和家总,如果要做这样一个包含特定华教议题的施政满意度民调,财力上都不成问题。

看官可能要问:万一民调结果出来是45%华裔,55%印裔和70%巫裔—因此过半国人--认同“母语教育危害国民团结”怎么办?我一点都不担心华教运动和其领导人会有这方面的疑虑。如果“母语教育”的正当性已经如此微薄,我们岂不更需要这样振聋发聩的民调,让我们正视宣教工作的弱点,而不是把头埋进沙堆里做鸵鸟?

所以,亲爱的看官,您能告诉我:为什么我们不应该有定期的政治民调吗?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