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March 27, 2007

[Roadmap] 以民调定江山

《路线图》之二

以民调定江山

1什么?

马来西亚要有政党轮替,最基本的条件是在野党必须连成一气。偏偏,这眼前有两个障碍:一曰政纲;二曰选区。选区不重叠者,本来可以互补,偏偏政纲就要南辕北辙,像行动党与回教党,当然要不同床异梦很有理由。政纲不对立者,本来可以结盟,偏偏选区也会不谋而合,像行动党与人民公正党(以下简称公正党),所以同室操戈也合乎人性。

眼前马接补选,就是第二个问题的范例。为两方摇旗呐喊抱不平的很多,两边各打50大板也会被回敬,本文就两者都不敢做,仅发挥“空头论客”“纸上谈兵”的所长,丢一块冷气房生产出来的砖头凑热闹:如果有选区让在野党各不相让,就在选区进行民调,让强者出线,弱者辅选。

2 为什么?

这个建议当然不是仅为马接区区一席,而是为了随时来临的第十二届大选中,会出现类似争议的十数个到数十个选区。

先列举一下各在野党争取/捍卫选区的论述,以及贯彻其逻辑的后果:
1. 传统选区:本党过去曾经出战的,就是本党的。问题是“过去”是多少届?因为国阵旗下选委会充分遵照法令行事,每8年就重划选区一次,每两届就有新选区出现,就算所谓旧选区也常常被改装了。请问“传统”如何定义?马接区2004年由行动党上阵,但是其部分前身Bukit Sedanan区是公正党上阵;谁比较有资格?2009年后选区再划分后,又是谁上阵呢?全部遵照传统,其实就是等于各党“分赃”氏瓜分选区,逼选民只能选朝野,而不能选那一在野党。这不但剥夺选民的选择,也不利于在野党提升竞争力。槟州国阵在80年代保护马华,阻止民政扩张,让行动党在90年几乎夺下政权,就是实例。
2. 输者换人:如果输者换人,不争气的在野党就可以被友党取代。这个“良性竞争的传统”其实已经在马接区无意落实两届了,99年公正党输了,04年行动党接棒,所以这一次可以由公正党接手,如果公正党输了,大选就由行动党吃回头草。如果两党在下一届大选认同这个原则,那么行动党除了现有12国会议席,可以要求公正党败选的58个选区,统共70席;反之,公正党可以在现有1席外,另外在行动党落败的32个议席上阵,统共33席。两党诸公意下如何?从大局着想,如果行动党与公正党交换八打灵南北两区,会不会让在野党两区皆胜,还是让林祥才和周美芬赢得更轻松?
3. 种族比例:这是经验主义的解决方案。因为过去回教党、行动党各自在马来、华人选区表现好,而公正党既然标榜多元种族;那么,回教党、行动党、公正党就各自在马来区、华人区、困合区上阵好了。因为依据非常客观,大家不用吵架伤感情了吧?且慢,请回答以下问题:
a. 技术性的问题:什么是混合选区?马接明显是混合选区,所以行动党没有提出族群结构,可是,来届大选其他选区呢?如果70%马来人才算马来区,70%华人为华人区,余者为混合区,半岛有60个马来区,91个混合区,14个华人区。改变定义,数目就改变了。(见表一)所以,要怎么决定?现在如此,选区重划后(预料族群结构更多元)又如何?

表一 半岛各种选区的定义与对应数目
族群选区定义
(最大族群比例) 马来区 混合区 华人区
70% 60 91 14
60% 83 66 16
55% 92 54 19
50% 113 27 25

b. 实然的问题:谁能证明上述政党-选区的搭配必然在每个选区是胜面最大的?除非选民结构因为选区重划或者选民迁移而改变,其实和“传统选区”论一样,各在野党是瓜分地盘然后杜绝竞争,这会不会削弱在野党的竞争能力?
c. 应然的问题:这种“族群分工”和在野党批评国阵的族群思维有何分别?
4. 选贤举能:在野党需要更多人才进入议会,让更多新人曝光,很合理。蔡添强和廖政光,林冠英和林秀凌,明显强弱立判;可是,万一是蔡添强对上林冠英,廖政光卯上林秀凌呢,怎么取舍?马接区两党都不可能胜,已经为了“练兵”、抢“削弱国阵多数票”的彩头而争得如此难看,下届灵南、蒲种、太平等有胜算的选区怎么办?

以上列举的四种论述,都各有破绽。其中两者不能用:“输者换人”全面落实,恐怕各党都要吃亏; “选贤举能”如果订不出客观标准,就是废话。另外两者则严重偏向一方:“传统选区”有利老党,不利新党,也不利在野党整体;“族群分配”就看怎么定义各种选区,但是长久下去恐怕最有利公正党,回教党次之,最不利行动党。

为什么行动党和公正党今天斗得这么凶?就因为这些标准没有一个是对每个人公平的;接受了一个不利的标准,就可能大祸临头,所以大家宁可“个案处理”(每区必争),最后由最高领袖“配套解决”。 为了造势,放话就只能硬,而不能软。2004年两党争议席的过程,我略知一二,知道双方鸽派都面对“顾全大局”而被本党鹰派攻击为软弱的困局。

你可以骂这些在野党领袖都是小鼻子小眼睛的政客,没有大格局;但是,没有公正党领袖可以主张“成全友党”而不被基层反目,也没有行动党领袖可以疾呼“扶持新党”而不受同志围攻。你可以期望他们争得比较优雅,骂得不要失去理智,但是,这些只是技术问题。只要这种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形势存在,两党(公正党和回教党有一天也可能如此)就不可能相亲相爱。事实上,我相信,他们听到越多“在野党要牺牲小我,成全大我”的话,他们越害怕本党会全面被牺牲掉:公正党因为没有过去,行动党因为缺乏未来。

他们会打三角战吗?只要两党最高领袖压得住,不会;因为全面打三角战是两败俱伤,不符合最高领袖利益。如果个别选区压不住,或者失意者以独立人士姿态搅局,从过去选情看,危机意识会让在野党选民自动弃保,三角战的结果像“武及冕登”(最强在野党险胜)比“太平”(较弱在野党分薄选票,是最强在野党落选)的机会高。真正的伤害恐怕反而在没有三角战的边缘选区:在野党如果不能真诚合作,就没有办法为彼此抬轿,因而不能争取到中间选民。换句话说,就算举国一对一,也是一个在野党对一群国阵成员党。

3 怎么做?

选区民调的做法很简单:找一个各党各方都可以相信的民调机构,根据最新选民册抽样调查,先比较A党与国阵候选人(现任议员或呼声最高者),再比较B党与国阵候选人,看看那一党赢国阵最多,或输国阵最少,就由谁出线。(所谓对比式民调)马接这样的州选区如果抽300人,在95%信心水准下,误差是5.7%左右,换句话说,如果A 党比B党在民调中领先超过5.66%,我们可以相当有信心A党出战胜算比较高。这样的民调估计大概要花1万多元,但是,除了调查政党支持度,还可以调查当地选民关心的议题,方便胜者接下去规划选战。如果是大的国会选区,样本人数应该增加到1,000人左右,以便把误差减到3 %左右,成本大概要2万多元。

民调就能帮助在野党整合吗?你会提醒我:看,台湾基隆市长补选,国民党和亲民党不是办了民调吗,为什么还是要各自参选?

我的答案是:在现有四种整合基准都各有破绽的情况下,选区民调不是充分条件,却几乎是必需条件。第一,因为各区选情不一样,这个标准不会对特定政党全面有利,所以没有让一步就退一百步的担忧。第二,民调是在地的,因此甲选区的民调独立于乙选区的民调,所以有争议的选区就不必由党领袖“配套解决”,鹰派要争选区是去争取当地选民,而非施压党领袖,党领袖与幕僚自然就没有强做英雄的剧情需要;因此就算地方交恶,中央还可以保留。第三,只要每一届选举都做民调,所以现在输了不代表永远输了,既然世界还没有末日,何苦争得太凶让选民反感?第四,如果要在热门选区出线要靠民调,各党就必须选好候选人;以多数在野党临阵才拉夫的做法,这样认真的要求会让许多人打退堂鼓,所以争议的选区自然会减少。

如果有了民调,在野党仍然要像基隆的蓝军,那么,各位今天恨铁不成钢的朋友就可以充分发挥义愤,谴责搅局者,逼他们愿赌服输。

4 为什么不?

虽然执笔时公正党已经让出马接选区,如果两党还有争议,或者未来其他补选或大选有争议,不要再发文告了,考虑让民调决胜负吧!嫌民调花钱?让没有胜算的人上阵岂不更贵,让国家民主化停泄不前的代价难道不更贵?是的,江山如此多娇,使英雄尽折腰;为什么不问问江山:谁才是英雄?那不会比较民主和公正吗?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